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农历甲辰 龙年 二月廿十 北京: 晴 西北风3-4级转北风小于3级 -5℃~5℃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旧鼓楼大
街大石桥胡同43号
邮编:100009
电话:64044226

保教工作

首页 > 保教工作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是他们活动中的第一需要和学习的主要形式”,这是我在校期间老师让我懂得的道理,然而,让我真正领悟这句话内涵和意义,并让我在教育行为上学着尊重和遵循幼儿这一年龄特点和学习特性的人,却是与我朝夕相处的孩子们。

l         “我的小床在哪里”——让我初次感受游戏的魅力

记得,当我离开学校,满怀信心地们面对孩子们的时候,我才真正知道三岁孩子的世界并不简单,当我试图用不断提高嗓音的方法来组织他们的时候,终于有一天我发现孩子们已不再感受到它的威力,依然我行我素了。

但一次偶然的事情却让我有所醒悟。午睡是新入园幼儿最难渡过的一关,也是我最为焦虑不堪的时候,那时,孩子们入园不久,由于班里的活动室兼寝室,孩子们的床位不固定,而且每天要在午饭后再铺,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他们心理上的焦虑和不安。每天午饭后班上就会热闹非凡,孩子们中有因为不愿意睡觉,看到床就紧张得哭着喊着要妈妈的,有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小床在哪里的而焦虑哭闹的,有抓着我不放一定让我给他们找到自己小被子的,还有因为不会脱衣而不愿意睡觉的……,面对这种按下葫芦又起瓢的状况,无奈中我突发奇想:孩子们不是最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我不如试一试。于是午睡前我对他们说:“幼儿园的小床最有趣了,它和我们家里的床不一样,它的四条腿会跑,每天它们都会在不同的地方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悄悄地找一找自己的床藏在哪儿里?看一看哪位小朋友的小眼睛最管用,能找到自己的小床,然后,脱衣服躺在床上看住它,这样它们就再也跑不掉了,起床的时候我们一起看一看谁把自己的小床看得好,它没有再跑掉。” 不成想就是这样几句简简单单的话语,让游戏情景替代了孩子们的哭闹和混乱,使有着不同心理感受的孩子们都把找到自己的小床作为了情感的第一需要,只见他们一个个急切的瞪大眼睛,在活动室里认真地查找自己的小床,找到小床的小朋友马上高兴躺在床上不愿意起来了。起床时我又和孩子们一起确认各自的小床跑了没有。

“我的小床在哪里?”的游戏情景使孩子们将“找床”和“在床上睡觉”的焦虑变为了一种愉快的具有成就感的心理体验。它不仅缓解了孩子们午睡前的种种焦虑和不安,并把床位不固定的不利因素转化为与床位“捉迷藏”的一种游戏期待,使得午睡的过程变为获得的游戏体验和情感满足的过程。同时,孩子们的积极情绪和主动行为也解放了老师,让我有更多的机会能细致的观察和照顾他们。

孩子们情绪的变化让我实实在在的感受和感叹游戏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同时也让我对游戏的理解不仅仅只限于抽象的概念了。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为了使我的教育能够更符合孩子的天性,我主动到老教师的班上看他们是怎样将游戏融入各项活动之中的,从她们身上我慢慢的感悟到:面对身心发育尚未完善的孩子们,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需要我们用爱心去尊重和理解他们,更需要我们怀着“童心”和“游戏心”与他们同行。

就在我努力的亲近、观察孩子们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方明老师主持的北京市“六五”重点科研课题《实现教育玩具系列化,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研究,让我有机会在专家前辈的直接指导下,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幼儿——以了解幼儿的最近发展区;研究游戏——让教育能自然融入其中;研究玩具——充分的挖掘玩具的教育功能以便使孩子们在“玩中学”;研究玩法——结合孩子的需要让游戏常玩常新。连续六年的研究,让我从方老师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作事,如何与孩子相处,如何脚踏实地的开展研究……,这段经历成为我永远的动力。

l         “兔宝宝”——让教育的要求转化为幼儿的心理需要

游戏,让我与孩子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缩短了我们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同时也让我找到了教育与幼儿需要的相融点。使我的教育更能贴近孩子的心理需要并取得实效。

    一次,因为中班老师休息一周,我被临时派到班上带下午班,由于考虑到我对这个班的家长和孩子都不熟悉,第一天放学前,我向孩子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请小朋友走时一定要主动地告诉沈老师是谁来接自己的,等我和你的爸爸妈妈说完再见以后再走。我自认为这样会万无一失。然而,放学时孩子们在家长们迫不及待的召唤下一拥而上,没等我看清,转眼之间活动室里就剩下我自己了。

为了使离园环节更加安全、有序,也为了我与家长之间能相互熟悉交流。第二天,放学前,我拿出了事前给每个孩子准备好的小兔子面具,并对大家说:“今天放学时,我们和爸爸妈妈们玩一个“找兔宝宝”的游戏,等爸爸妈妈来接的时候,你们都戴着兔宝宝的面具坐在位子上等着爸爸妈妈来找自己,看看谁的爸爸妈妈能最快找到自己的宝宝,然后,你一定要拉着他们来找老师,让我知道你的爸爸妈妈是最聪明的”。

放学的时间到了,我们的游戏也随之开始了,当家长们像往常一样蜂拥来到活动室门口时,发现面对他们的是一群安安静静的兔宝宝时都一改往日的焦急,当得知了这一游戏的要求后家长们笑了。由于孩子们都严守约定谁也不主动招呼自己的家人,让这些大人变得踌躇起来,有的站在门口先细细的分辨,有的在兔宝宝们面前走来走去不敢冒认,尽管孩子们都极为盼望着爸爸妈妈能拉住自己的小手,揭开面具的那一刻,但是,他们却能遵守游戏规则,不动声色的坐在哪里,直至家长找到自己后,他们又都无一遗漏的马上拉着家人来找我报喜。

轻松愉悦的游戏让说教式的教育要求变为孩子的心理需要,使忙乱不堪的离园活动变为有趣的亲子活动,同时,借助这一游戏情景,帮助孩子建立了放学时应有的行为常规,使遵守规则成为一件愉快而主动的事情。在以后几天的离园中,他们都能在家长的提示下,主动告诉我接他的是谁。游戏让班上的孩子和家长接纳了我,缩短了我们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l         “我”与“我们”——让游戏成为幼儿特殊的实践活动

伴随着孩子们的游戏,让我更深层的体验到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游戏的本质特点在于“幼儿主动、独立的探索和创新”①游戏为孩子们提供了自主决策,尝试错误,体验感知、主动建构的积极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在主动解决问题,丰富检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发现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在我们大一班的门厅中有一块男孩子们的圣地,那就是我们班的大型城堡积木区,正是这些为数不多的积木,让他们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当时我正参与了康德英老师和王瑜元老师主持的爱集体情感的研究,希望通过创造问题情景帮助幼儿学会合作)每天,进入活动区孩子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占积木,以便搭建时你用你的,我用我的归属分明,这种做法导致了孩子们只能在各自有限的积木搭建中,失去实现自己原有创意和不断提高搭建水平的机会。

如何使孩子们产生合作的愿望,体验到合作的重要与快乐?于是结合积木区的游戏,在孩子中开展了“我与我们” 搬积木的竞赛游戏。看一看那位能干的“我”能够战胜“我们”。

什么是“我”对于幼儿来说是具体的,然而,什么是“我们”只是概念化的、抽象的词汇,当我提出谁愿意做这位能干的“我”,来挑战四位小朋友时,全班幼儿都无一例外的认为自己是最能干的“我”,一定能战胜“我们”。最终,高大强壮的高哲和四位瘦弱的女孩子当选进行首轮比赛。比赛内容是看竞赛双方谁先将对面的四块积木搬回来,赛前我特意当众采访了高哲小朋友,我问他:“你认为谁会赢?为什么?”高哲信心百倍的说:“我一定能赢,因为我是男孩子,我个子比她们高,力气比她们大,跑得比她们快。”所有的男孩子也都认为高哲必胜,

于是,一场搬积木的竞赛就在“我”与“我们”之间展开了,高哲果然不负众望,一马当先,飞快地跑到积木前,一手抱一块积木,一次就搬回了两块积木,然而,当他在次向另外两块积木跑去的时候,四位女孩子每人抱一块积木已将所有积木全部搬了回来,这种结果是孩子们始料未及的,对此女孩子欢呼雀跃,男孩子则愤愤不平的争辩:“老师,这样的比赛不公平。”“高哲一个人,女孩子是四个人,女孩子多,男孩子少,应该一对一的比赛.”。面对男孩子的不服,我笑着说:“这场比赛就是一位能干的‘我’要与‘我们’比赛,规则是大家事前一起制定的,在比赛以前,你们大家为什么谁都不认为这场比赛不公平呢?”听了我的话,孩子们顿时心平气和的也笑起来。当我问起还有哪一位能干的“我”愿意再与“我们”比一比时,孩子们都表示:一个人怎么也赢不了“大家”。面对大家态度的转变我又随即做了采访,高哲深有体会的说:“比赛前,我想我跑得快,有力气,一定能以她们,现在我知道了,个人的力量在大,也没有大家的力量大。”小朋友们也争先恐后地告诉我;“大家在一起做事好!”“老师这就是团结起来力量大吧?”这里没有说教,自身的体验却让孩子们明白了难以用语言说清的道理。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需要在自身的实践中感知和认识事物获得经验。为了使孩子们在集体中产生合作的愿望,体会合作的意义,我设计了“采果子”“我和我们”“过桥”等游戏。在“摘果子”游戏中,要求男女两队要把各自树上的果子采下来送到指定的地点。我在材料的准备上,为孩子设置了难度,果子悬挂的高度与两把可供采果子用的小椅子,决定了只有高个子小朋友站在椅子上才能摘到果子。狭窄低矮的山洞,又给强壮和高个子小朋友带来不便。游戏时孩子们轮流蹬上小椅子摘取果子,但他们中只有几个高个子小朋友采到果子跑回到终点。其余的小朋友都因采不到果子而在留下树下焦急万分。

幼儿的认识与行动密切相联,事实终于让孩子们发现了问题所在,失败的体验又让他们明白了小朋友之间不能各行其事,于是,他们开始自发的产生了合作的愿望,并尝试各种合作的办法,刘涵煜说:“我个子高,我负责采果子。”瑶瑶说:“我个矮摘不到果子,那我来运送果子”王梓说:“我力气大,可以抱着个子矮的小朋友摘果子。”

当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里作完这一切时,他们体验到了合作的重要,知道了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做好事情。游戏中的失败与成功又让孩子们经历了由单干到为合作而自主分工的过程。

  当孩子们经历了这一切以后,建筑区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有所改观,在认真观察后我发现,孩子们虽有合作的愿望,但各自都热衷于自己的创意,谁也不愿意听取别人意见,出于各持己见使得积木仍旧各归所属。

为了让男孩子体验到这种行为的后果,学习合作的方法,我又组织男女孩子进行唐老鸭和米老鼠的城堡建筑竞赛,并从时间、整体造型,积木的用量等方面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竞赛的标准,比赛时,只见男孩子米老鼠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急于搭建各自的城堡,自己搭自己的,其结果可想而知,面对屡屡受挫的事实,米老鼠队的男孩子们有些不服气,于是,我请他们坐下来,看一看女孩子唐老鸭队是怎样做的,找一找自己失败的原因,想一想解决的办法。

经过认真观察,男孩子们发现了问题所在,他们说:“唐老鸭队没有像我们哪样着急搭积木,她们在一起先商量需要搭什么,谁搭什么?搭的时候她们有的搭围墙,有的城堡,有的搭院子中的假山和小桥,所以他们搭得又快又好。”新的发现使男孩们产生了尝试运用协商和分工的办法进行主题建筑的愿望……。终于,在合作中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座漂亮的米老鼠城堡。为了帮孩子们强化合作的意识,我特意带着全班小朋友到附近的七条幼儿园,参观他们的大型游乐园的插塑展,访问和观看他们合作的过程。

游戏让幼儿直接感受到了自己行为的后果,并成为彼此之间交流经验、丰富经验的过程。从此以后,在男孩子的那块圣地中,渐渐发生了变化,这里每天都会有新的变化,新的创造发生,时而是漂亮的小木屋,时而是宇宙飞船,时而又会是一列火车和连接对面大二班的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木桥……。无论是什么建筑,在它们的面前总有一串小建筑师的名字。更可喜的是这些建筑物每天吸引着同班和弟弟妹妹们到这里戏耍,女孩子们会在小木屋中联欢,娃娃家成员会座着火车去旅游度假,大二班的小朋友也会沿着小桥叁与到我们的游戏中。

    是孩子们让我懂得教育只有符合幼儿的天性和需要,才能被他们所理解和接纳,教育者也只有具备了“游戏心”才能伴随孩子们的脚步与他们同行。